无线通信模块数据传输的实现
4.1 数据格式的定义数据包的具体格式如下:数据包头已经定义为S_PACKET_HEADER结构类型,link_id为DWORD类型,对于发送,填写目标link_id,对于接收到的数据包,则为源link_id(由服务器自动转换填写),结束标志为0x01,数据Data则根据具体的命令而各不相同。
![]()
4.2 登陆、退出的协议过程
后台软件根据指定的服务器地址和端口号发起TCP连接请求,连接成功后开始命令交互。工作过程描述如下:
1)后台软件首先采用CMD_LOGIN命令,登陆到通信服务器,在登陆成功之前,发送其他任何命令服务器都不处理。发送CMD_LOGIN:FORWARD给服务器,携带数据为S_TERMINAL。该命令的目标link_id设为0,表示发送给服务器,而不是给其他终端。
2)服务器在CMD_LOGIN:RESPONSE_OK中将其他在线模块的信息发送过来,从而在客户端应用程序形成在线模块列表。后台若收到CMD_LO GIN:;RESPONSE_FAILED回应,则失败。收到CMD_LOGIN:RESPONSE_OK回应,则成功,携带数据为S_TERMINAL。
3)后台软件定时发送CMD_KEEP_LIVE命令,以维持链路不被网络和服务器终止。每个在线设备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向服务器发送CMD_ KEEP_LIVE信息。服务器将对此作检查,若某设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没有发送CMD_KEEP_LIVE信息,则认为该设备已经“死亡”,服务器将断开其连接。
4)后台软件可对模块列表中的任意模块进行操控。5)后台软件退出时,用户设备应首先发送CMD_LOGOFF命令到服务器,告诉服务器“我要退出”,该命令的目标link_id设为0。在发送CMD _LOGOFF:FORWARD给服务器时,不需要携带数据。
![]()
图5 登陆,推出的协议过程
4.3 数据传输具体过程
首先要定义建立TCP连接与关闭TCP连接的函数,涉及到的AT指令为AT+CIPSTART和AT+CIPCLOSE。建立TCP连接时,先把AT+CIPSTART指令写到串口3中,然后该指令生效后,会返回一个“CONNECT”,之后只要检测到有返回值“CONNECT”,就表示TCP连接已经建立成功。关闭TCP连接与建立TCP连接类似,AT+CIPCLOSE指令生效后会返回一个“CLOSE OK”,只要检测到“CLOSE OK”,就表示TCP连接已经关闭。
TCP连接建立好以后,透传模式就已经被开启,此时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发送与读取。
当用户要发送数据时,就必须根据数据包的结构来发送数据,首先把包头写入到串口3中,如果有数据,则把数据内容和接收对象一并写入到串口3中,这样数据的发送就完成了。
读取数据时,只要有数据过来,就一次一个字节,把数据存放到user_string中,然后i++,再次接收数据。
至于数据读取到什么时候结束,本程序定义了3种结束的情况:1)如果用户定义了数据的长度,就读取到最后一个字节才结束。2)如果用户没有定义数据的长度,就在读取到回车符的时候结束。3)如果遇到既没有已定义的数据包长度,又没有读取到回车符的情况时,就在数据存放的长度超过user_string总长度的四分之三的时候结束,或者在超过100毫秒没有数据发过来的时候结束数据的读取。
4.4 相应的AT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