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以太网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办公领域,并因其惊人的10Mbps的高吞吐量(相对于当时而言)迅速普及。然而,这种以太网对于实时应用来说并不实用,因为它使用被称为“合用线”的通用介质。在高利用率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冲突,导致办公设置问题。
后来随着以太网的发展,通过引入交换网络解决了冲突问题。此外,通过服务质量(QoS)引入了以太网数据报文优先级。
对于工业应用,保证低延迟尤为重要。尽管有QoS,但在办公环境中使用的标准以太网只能保证延迟低至某一点,尤其是在高网络利用率的情况下。
这源于诸多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商用多端***换机常用的存储转发策略和不可能预留带宽的事实。
存储转发意味着交换机在转发之前要收到完整的数据报文。这在交换机处理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带来了潜在问题,会对延迟和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
当数据报文经过交换机时,会按照其长度生成一定的延迟。如果多个交换机级联,延迟影响会被放大。
由于交换机的存储容量不是无限的,如果网络使用过度(流量过多),它可能拒绝数据报文;这意味着可能会丢失数据报文(甚至那些优先级较高的数据报文)。
长数据报文会长时间堵塞端口。
交换机级联从一开始就给工业环境应用带来了挑战。除了用于IT领域中的星型拓扑结构以外,自动化领域也常使用线型、环型和树型拓扑结构。这些经过调整的拓扑结构大幅降低了以太网安装的布线要求和成本。因此,在工业应用中,采用直通式策略的双端***换机被整合到现场设备中。直通式意味着数据报文在被完全接收前被转发。
![]()
图1. 以太网帧: 与TSN数据流标识相关的数据字段用绿色表示
![]()
图2. 拓扑结构
必须保证总是能为高优先级数据报文提供足够的带宽(和缓冲区空间)。标准以太网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一体适用的技术:工业以太网横空出世
由于传统的以太网没有足够的带宽预留功能,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从2000年就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以太网版本。然而,他们选取的开发路径各不相同。
以下方法各有特色:
使用以太网作为现场总线传输介质的协议。这些协议要求自己完全控制以太网介质。传统的TCP/IP通信只能通过现场总线(EtherCAT®和POWERLINK®)或现场总线(Sercos)分配的通道进行搭载。现场总线牢牢掌握着带宽控制。
通过以太网上的时间分片程序来保证带宽预留的协议。这里要提一下PROFINET® IRT。IRT支持在运行软实时或背景流量的相同电缆上进行确定性硬实时数据传输。时间片的规划需要一个精确的传输路径时序模型。
基于共享以太网电缆的协议。这些协议使用QoS并非常适用于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应用。PROFINET RT和EtherNet/IP是值得关注的例子。这些协议仅限用于软实时(周期时间≥1 ms)范围。
![]()
图3. 时序模型:PHY、电缆和交换机会影响到数据传输延迟。使用时隙方法(PROFINET IRT和TSN时间感知整形器(TAS))时必须考虑这一点
这些标准需要特殊的硬件来支持,因此需要使用特殊的ASIC。由于PROFINET RT和EtherNet/IP®也是基于嵌入式双端口直通式交换机的,因此它们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诸如 ADI 的 fido5000 之类的灵活、基于硬件的多协议解决方案以精简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